Filter
Filter
Heterogeneity in a Single Theme — Travel Journal

「同題異寫 ‧ 兩種風景」作者團隊由七位背景不同的校友組成。專欄每期設一題目,由兩位作者各出機杼,自由發揮。七人輪流執筆,每次不同組合,期盼刷出寫作的新火花。

本期作者張瑩(17/中醫)

在學思樓生活了四年。寸心中醫創辦人,平生最大願望是世上再無病人,順理成章結業大吉。致力於推廣正確中醫常識,希望人們都能了解自己身心狀況更多,也懂得在需要的時候求助。現與丈夫及四隻愛貓居於香港,過着忙碌而快活的日子。

二○ 二四年的夏天, 我終於實現自己二十年來的夢想——現場觀賞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賽事! 二○ ○ 四年雅典奧運時還是小學生的我, 跟着家人廢寢忘餐追看現場直播的賽事, 看見各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拼搏和堅毅,令我這個「體育白癡」深受震動,立志終有一日要到現場感受熱烈氣氛, 為健兒們吶喊助威。當時的我肯定沒想到, 這個看似異想天開的夢想, 在訊息發達、交通便利的今天,已算不上甚麼難事。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參與!

話雖這麼說, 其實要從官方途徑買到賽事門票, 還是需要一點運氣。巴黎奧運的門票早在二○ 二三年初開始發售, 只有提早登記電郵地址參與抽籤, 並成功中籤才能獲得購買門票的機會。每個帳戶共可購買三十張門票。幸運的是, 丈夫抽中了首批購買門票的好籤! 雖然大多數賽事的決賽門票及開幕禮、閉幕禮門票不會在該階段發售, 但旨在參與的我們已是萬分興奮, 馬上呼朋喚友、研究賽程。

如果有機會到現場觀賽, 你會選擇甚麼賽事呢? 是比拼速度的游泳、徑項;姿態優美的跳水、體操、韻律泳; 還是緊張刺激的球類運動? 經過一番掙扎, 我們一行五人最終選擇了男子七人欖球、男子籃球、女子排球、羽毛球、男子花劍團體賽及乒乓球團體賽六項賽事。雖也對體操賽事十分心動, 可是想到體操場館中有多項賽事同時進行, 體操動作又快得像閃電一般, 惟恐外行人如我們實無法在沒有旁述和動作慢鏡重播的情況下, 看清各優秀運動員的表現, 所以最後還是選擇了對賽制、技術等較為熟悉的球類運動, 另加香港代表隊表現極佳的劍撃賽事。

巴黎奧運主場館法蘭西體育場舉行七人欖球賽事

安排住宿、往返機票、當地交通及觀光行程等瑣碎事項本已是手到拿來, 但舉辦奧運會對一個城市帶來的變化的確是非同凡響。價格升幅且按下不提, 各項封路、改道、景點暫停開放安排等等才是令我們最頭痛的。旅行這回事, 無論事前準備還是事後收拾整理都無比繁瑣, 但箇中趣味和難忘體驗卻能讓人心甘情願為之一次次重覆煩人的過程。是次旅程的複雜程度竟需我們同行五人一同開會整理, 並分工安排交通、行程、博物館、餐廳預約,足足忙了一整天, 就像開了一個無比漫長的行前「茶會」。

筆者於羅浮宮偶遇巴黎奧運吉祥物Phryge

出發當天可謂是從診所「 偷走」,因為當時正值一年一度「三伏天灸」, 正是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在此真的要感謝同事和病人們的體諒, 讓醫師可以在超級旺季忙裏偷閒。甫抵達巴黎, 深呼吸是清涼的空氣, 比之香港的豔陽高照實在輕鬆不少。戴高樂機場內外井然有序, 處處皆有身穿奧運會主題色背心的義工為遊客指路及安排交通。往住處安頓後, 我們便外出散步, 因當晚就是開幕禮, 部分道路及區域已封鎖,不免要繞道而行。不得不說,市內的整潔程度叫我們頗為驚訝。巴黎的市容髒亂程度可說是臭名遠播,充滿尿騷味的地鐵站、布滿垃圾的街角等等, 此行不但通通未見, 反而不時看到洗街車出動清潔。可見市政府為了在奧運期間呈現最好的巴黎所付出的努力。

到達翌日便是我們現場觀賞的第一場賽事——男子七人欖球。這項賽事在可容納近七萬名觀眾的法蘭西體育場舉辦, 當日雖座無虛席, 但安檢、驗票、進場等流程仍十分順暢。我們從十六強一直看到決賽, 現場氣氛極為熾烈, 法國隊主場球迷不時帶起人浪, 不但為我們臉頰塗上法國三色國旗, 又教我們為法國隊打氣的口號「Allez les Bleus 」,好不熱情。現場唱片騎師更會在賽事之間播歌打碟, 都是法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 故每每全場觀眾高歌熱舞, 就像一個盛大的嘉年華會。這個項目最終由主場法國隊為國家摘下第一金, 整個現場隨之沸騰, 歡呼聲震耳欲聾, 到處都是喜極而泣的面孔。經過第一場賽事, 我可以肯定的說, 現場觀賞奧運賽事實在與收看轉播相差太遠,真的十分值得體驗。

除了看賽事, 此行我們也如同每位到巴黎的旅人一樣, 到訪了不少博物館、景點、百貨公司,也看了聞名於世的瘋馬騷 ( Crazy Horse Show )。印象最深刻的是橘園博物館展出的莫奈名作——《睡蓮》。一整幅畫作展開在面前的震撼, 與中學上視藝課時的教材截然不同。畫家在顏色、筆觸內蘊含的情感和力量, 穿越時空仍觸動人心, 就像現場看賽事一樣無可取代。

這趟旅程體驗到沒有小偷、沒有垃圾、處處都和善好客的奧運濾鏡下的巴黎, 或許是可一不可再了。但卻意外解鎖了新玩法: 如果日後遇到奧運會在我原本因印象不佳或興趣不大, 而不太可能到訪旅遊之地舉辦, 或者可以再度體驗奧運濾鏡的魔力。

(文/張瑩)

本期作者鍾幸儒(17 /英文)

主修英文,副修中國語言及文學,志文樓舊宿生(曾暑宿紫霞樓一次!),最懷念從校園各處蕩回新亞,常在天人合一亭或新亞貓貓住處流連一番才捨得回去。

今年五月,應當時快移民的好友(現已移居)邀請,共赴尼泊爾Annapurna Base Camp安娜普納基地營健行。

Annapurna是梵語音譯,梵文「anna」指「食物」,「purna」為「滿」,意即豐收。Annapurna Himal(山塊)冰川融雪化成無數溪流,滋養着低海拔地區的農田、牧場。Annapurna在尼泊爾語有「豐收之神」的意思,亦與印度教生育女神同名。Annapurna Himal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主峰Annapurna I高八千零九十一米,是世界第十高峰,也是人類首攀的八千米級高峰。其他成員包括Annapurna II(七千九百三十七米)、Annapurna III(七千五百七十五米)、Annapurna IV(七千五百三十五米)和Annapurna South(七千二百一十九米)。群山內還有多座獨立命名的山峰,包括著名的魚尾峰Machhapuchhre(六千九百九十七米)。Annapurna Himal共一座八千米以上、十三座七千米以上、十六座六千米以上的山峰。

「金光魚尾」——日出時從普恩山(Poon Hill )望向魚尾峰

與好友首次旅行,便是餞別之旅,二人嘴上不說,暗自傷感。談起移民後若再共遊,點到即止,恐怕大家也不想空口承諾,以免期望落空。空氣中凝着的欲言又止,反倒使我們談心時更坦誠相對,旅途上的感恩事項、對大自然的敬畏、接納無常、震懾於絕美的風景、身上行裝實用度評價、與親友的關係、對自我的期許、感激讚嘆登山嚮導和挑夫過人的體魄等等。山裏只有我倆懂粵語,天南聊到地北,用字遣詞肆無忌憚,好不暢快。

我數年前第一次到尼泊爾Mardi Himal Base Camp Trek馬蹄山群健行時,事事新奇,每每訝異於登山文化、自然景色、當地人生活的大小細節。這次第二次到尼泊爾登山時,心裏有個大概,更能潛心感受每個當下——眼睛漫無目的而純粹地欣賞「美」,胡思亂想,不去安放眼前景象在邏輯裏的前因後果。看到流動水源(溪澗、河流、瀑布、豪雨、雪塊下滑)時,我往往會不自覺幻想自己是當中一個小水滴,隨着眼見的地景幻想水滴歷經高低起伏的旅程,一滴水飛濺到岩壁,飛流直下,激入河川,再洶洶湧湧朝我衝來,一臉水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一。聽到登山嚮導說本地人警告前方曾有野熊出沒痕跡,行動上躡手躡腳快步跟緊,嘴巴上一直追問嚮導不慎遇上如何是好、需否分工,心裏卻禁不着想像野熊如何輕鬆地在山坡爬上爬落,如果嗅到二十公里外人類背包裏膠袋裝着從山下帶來的蘋果、石榴,牠會何其興奮地連爬帶滾嗅到這裏……

我問自己,為甚麼享受高地健行?

每天步行六至十一小時,十二至二十五公里,累計爬升三百至一千五百三十米不等。客觀條件並不討好:初夏五月,海拔三千米以上體感溫度比香港冬天更濕冷,簡單如洗澡要與水溫鬥智鬥快;環境衛生尚可,兩個女生出盡法寶保持自己及物品清潔;膳食簡單;卧室只有兩張床和兩張椅子擺放背囊。初夏將步入雨季,有五、六天約下午三、四時就會下雨,每次要花十五分鐘換上雨裝,確保滴水不入鞋和背囊中,穿上雨裝後鮮有聊天,更不會有美景可讓你停步掏出相機拍照,認真踏好每步路不滑倒就是最大本領,從下午耳中只有雨聲每步緊盯自己腳步行到傍晚抵達目的地。每天的生活是:掙扎起床、梳洗、收拾背囊、準備行裝、早飯、拉筋、爬山、午飯、爬山、收拾背囊、洗澡、晚飯、拉筋、梳洗、睡覺,如是七日。

友人所攝天地之間的我

我問自己,為甚麼享受高地健行?

從來想不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卻又一再回去,又繼續嚮往回去。

#Nepal
第一日從Pokhara 波卡拉( 標高910 米) 坐吉普車到 Ulleri ( 標高2050 米)→ Ghorepani 果瑞巴尼 (標高2850 米)
第二日Ghorepani → Poon Hill 普恩山(標高3210 米)看日出 → Ghorepani → Tadapani (標高2630 米)
第三日Tadapani → Lower Sinuwa 下西努瓦(標高2220 米)
第四日Lower Sinuwa → Deurali 都瑞里(標高3231 米)
第五日Deurali → Machhapuchare Base Camp 魚尾峰基地營MBC (標高3703 米)
→ Annapurna Base Camp 安納普納峰基地營 ABC (標高4130 米)
第六日Annapurna Base Camp → Bamboo (標高2310 米)
第七日Bamboo → Jhinu Danda 吉努丹達 (標高1760 米)→ 上吉普車點 → 波卡拉Pokhara (標高850 米)

在山上每一刻都過得很充實,努力做好以上每一個步驟,專注於眼前每一刻的景色,謹慎地用腳掌感受每一小步,從而好好踏出每一步。於山上留神踏出每一步對遴迍如我十分重要,稍有不慎扭傷腳踝後果會嚴重影響行程。即便如此,首數日我仍偶有魂遊太虛或分神說話,輕輕扭到腳踝,幸好我親愛的高筒鞋在關鍵時刻保了我兩命。到達每日目的地,所做的每件事仍是為健行做準備,或抵着疲勞收拾行裝,或力抗睡意拉筋按摩。選擇放進口的食物和飲料都思量過會為身體帶來甚麼反應。當然,七天時光鬆弛有度,大部分時間都頗放鬆又可放空,絕對比不上很多高強度運動所要求的極端專注。但有這麼幾天,可有藉口遠離文明(雖每晚住宿均有高速穩定 Wi-Fi)、暫別熟悉的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專心地生存,過好在山上的每一刻,盡力做好一件事——健行。對於我這個專注力低而迷失於都市生活的上班族,實在是再好不過的冥想營。每步入深山多一天,越覺生活所需越少,越能靜心以減法審視自己,更誠實面對自己。

大自然赤裸裸的生命威脅每刻都在,或雪崩,或暴雨,或不慎於崖邊滑倒。登山嚮導述說二○二○年初同一健行路線的雪崩事故,這處當時有多少米高的積雪,那處當時根本路不通行,換個時刻,被大自然淹沒的可以是我(當然中間包含許多個陰錯陽差的決定),老生常談仍是會感嘆一句珍惜光陰。

為甚麼享受到高地健行?感覺這次和上次的感悟已隨年歲轉變,而每個登山者都有自己的答案。慶幸自己身體尚算健康,有資源、閒暇、心力去感受這趟旅程,已是萬幸。

(文 / 鍾幸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