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题异写‧两种风景」作者团队由七位背景不同的校友组成。专栏每期设一题目,由两位作者各出机杼,自由发挥。七人轮流执笔,每次不同组合,期盼刷出写作的新火花。

本期作者 杨思毅(17 /政治与行政学)
喺香港土生土长嘅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omplex PTSD)幸存者。二○一二年入新亚后,有幸结交到嚟自五湖四海嘅好朋友、职员同老师,令佢即使跌跌碰碰,都有人互相扶持。临毕业前,由于一位好朋友自杀身亡,加上家庭同学校嘅童年创伤,令佢对心理、辅导学同情绪教育渐渐产生兴趣,后来加入Teach For Hong Kong 喺基层小学教咗一年书,望到唔少学生同佢细个好似,因为屋企同学校冇教,所以唔识讲自己感受,影响社交同学习。二○一八年,佢同另外两位中大校友创立非牟利机构JUST FEEL 感讲,希望喺香港学校同家庭推广「善意沟通」同「社交情绪教育」,凡事「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令每个小朋友成长得更幸福。
当陈柏嘉跟我提议今次「同题异写」以「大成若缺」为题,我立刻Google去了解是什么意思,才了解原来是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中文水平一般的我,看到原文都不太明白,当然是继续看解释,看到第一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意思为「最圆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我便爱上了这句话。然后心中有个念头——陈柏嘉果然是我的中文老师呀。对的,很神奇,陈柏嘉是我十一年前「大学中文」科的老师。
这几年创业,我都经常陷入一种自我怀疑:自己的能力、表现,是否真的胜任现在的岗位、成就、头衔?又或者,我也会怀疑,我的机构这几年发展迅速,在教育界和社福界里叫做小有名气,不少人都非常欣赏我们,但我或者团队成员不时都难以接受赞美,然后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表里如一,还是外强中干、名不符实?
因为我比较擅长对外交际及公开演讲,所以在外人眼中能力颇高。然而,我「自己知自己事」,或者与我有合作过的同事都明白,我也有所不足。但是因为我是年资较高的机构负责人(对,因为机构大部分同事都比我年轻,平均年龄为二十五岁左右),所以有同事会假设我是很厉害的。曾经有一个同事知道我在找前辈当我教练(coach)时,她就很诧异地问:「甚么,原来你也需要指导(coaching)的?」我立刻回复:「我当然需要,我有很多不足,也有迷失的时候,需要找人去指导我呢。」那次之后,我就想找机会与全体同事分享我这一方面的心声。
上星期一,我终于在例会与团队分享:虽然我是共同创办人暨执行总监,又曾入选福布斯二○二三年度「亚洲三十位三十岁以下精英榜」(社会影响),但我同时亦是一位出身创伤家庭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幸存者。一方面,我能够自在、流利地向人汇报创业故事;另一方面我也缺乏很多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工作技能。对于这些事实,我曾经不愿意面对,只想逃避、否认、狡辩。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同事们分享愤怒、不满、伤心、难过、失望后,我逐渐有勇气去面对。我发现,为着我没有真诚地面对自己,做一个负责人的机构负责人而为团队带来的苦难,我感到非常羞耻和内疚。我鼓起勇气,向团队道歉。
我也与团队分享,既然我自知智商及能力不是特别高,为何机构可以走到今天?除了我和另外两位共同创办人的互补之余,我认为过去几年机构一直重视和推广的「团队心理安全感」是当中的关键。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爱德蒙森(Amy Edmondson)在《心理安全感的力量:别让沉默扼杀了你和团队的未来!》一书中分享的研究,团队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表现取决于团队的心理安全感(team psychological safety)。她曾经招募了六百九十九人分组完成任务,发现即使组内有个人参加者智商高于平均值,如无以下两项行为出现,该组的的「集体智慧」不会有显著提升:
(1)平等的轮流对话分布(equality in distribution of conversational turn-taking)
(2)人际敏感度的平均值偏高(high social sensitivity)从对方的语气、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的线索准确读到情绪和思想。
我相信,因为我们团队很重视「团队心理安全感」,所以虽然我们很年轻,但我们能够互相碰撞、协作、从互相坦诚分享意见中不断自我修正,从而创造、提出到令不少学校愿意采纳的方案去推广情绪教育。当然,说易做难——若果不是曹文杰博士(小曹)数年前仗义帮忙,受我邀请来机构内带领「庆祝、哀悼与学习」活动,化解机构内的冲突,修补伤害、修复关系,我相信机构几近不可能从当时的组织创伤中复原过来呢。所以,我也很想在此表达感激之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香港第一家致力非暴力沟通NPO的疗伤与修复故事—JUST FEEL感讲篇:【感讲同理心机构文化计划】[1]〉一文。
心理师胡嘉琪曾在其文章〈接纳现实并拥抱力量 [2] 〉中分享「在辩证行为治疗(DBT)里面,有个重要的哲学是从东方禅学来的,就是如其所是的接纳现实(accept reality as it is),而且是根本全然地接纳(radical acceptance)。不管这现实是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这现实对我们是有利还是不利,我们完全彻底地在当下对现实开放,即便是现实是痛苦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这苦痛。」
我认为这里的思考与「大成若缺」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到底,我们是人,人无完人。只有当我们接纳现实,承认自己残缺时,我们才会转化为「最圆满的东西」,而这个「圆满」并不是「完美」,而是「有残缺才是圆满」。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其实也与新亚校训「诚明」的意思非常相似——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诚是德性行为方面的;明是知识了解方面的。诚是一项实事,一项真理;明是一番知识,一番了解。我们采用此两字作校训,正是我们一向所说,要把为学做人认为同属一事的精神。」
话虽如此,直至这一刻,我不时仍然会因为我的自我(ego)而很难接纳、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过当我有意识地一呼一吸,慢慢平复下来,回到此时此刻,我也逐渐更能坦然面对自己。我知道,复原的方向走对了,步伐也急不来,就容许自己慢慢走下去。谨在此感谢JUST FEEL感讲团队接纳我这个有这么多缺陷和不足的领袖,及恭贺滋养我成长的新亚书院七十五周年校庆。:)
( 文 / 杨思毅 )


本期作者 陈柏嘉(07 /中国语言及文学)
中文系毕业,现于自学中心供职。时常弄混主业与副业的先后次序。欢迎造访个人网站「介立山房」:https://parkerchan.hk/( 好耐都唔更新……)
作者按:本篇为「与母同游」第三篇,亦是终末一篇。此前篇章见本刊同专栏二○二二年三月号和五月号。
阳历七月,学年岁杪,拖宕许久的铎文不意竣工。本来与家母定好七月中下旬东洋之旅,神差鬼使,变成九月中旬神奈川祭典暨富士山中秋自驾游。这次远游,也与预期颇异。
人言东洋祭典足观,显亦因时因事而异。若将是次远游分为前后两段,鎌仓鹤冈八幡宫例大祭为前段重点。因已多次赴日,未尝一与祭典;再则大祭末日为流镝马神事,胡服骑射,似有足观,我又略涉射术,正欲一睹;三则有谓镰仓之于东京可比长洲之于香港、淡水之于台北。若是属实,则该地属成熟旅游区,既避东京大市之锋,又免交通不便之虞。以上种种,似乎最宜携母同游。
结果几天下来,深觉择祭如择术,「不可不慎」(《孟子.公孙丑上》)。鹤冈八幡宫例大祭前后三日,由首日「宵宫祭」起始,至第三日下午「流镝马神事」为全祭高潮。体验所得,连串神事纯属神文之事。主祭从容徐步,辅祭执器随从,三三两两,若无附带演示,委实无一足观。无怪乎连日神事,与会者寥寥。即以首日宵宫祭为例,全祭起首而社堪罗雀,与祭平民不过零星数十,且操外语者占其泰半。若非早做功课,实易全然错过。两日下来,除次日神幸祭稍显热闹,其余莫不小猫三四只。无以,遂将希望全托流镝神马,期能浅尝东洋祭典盛会。
神事前夜,心血来潮上网核对详情。亦因行前准备功课所示,盛大和式祭典除免费位置外,往往可献金纳座,故亦尝试一寻。不意,Google首页十条资料竟有数项直指流镝马神事取消。乍看尚且不信,误当旧文。盖自二○一九年至今,已因疫情取消四年神事,二○二三始复。资料指谓当日清晨练习,有骑手堕马重伤,昏迷送院,宫方决定取消,言之凿凿。但家母与我傍晚六时许方离宫,全无异样。若是中外祭典,如此重大决定(人皆知流镝马为例大祭重点),当即在场公示。再者,先不论祭典或神事如何,此君因准备神事而重伤昏迷,在情在理,合当公告慰问。甚或将神事本身转为对伤者及家人慰问祝祷,亦属理所应当。总之,事出突然,当时网上只得日语消息,幸(或不幸)我稍谙日文,至寻得NHK报道及八幡宫官方网站公告,方无法否认。
流镝马奔逸,故决定了断镰仓游,提早取车开始富士之旅。自镰仓西行,驾驶时间不出一个小时达箱根,再一小时临河口湖。两地既可近观日本神山富士山,又是温泉胜地,是以东京人到镰仓或富士山脚小渡周末乃至即日来回者不少。不过,富士神山亦非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睇到、睇唔到,全系靠彩数。」即如长居东京者近水楼台,若定意追迹山景,亦往往需依赖当日天气预报决定是否起行。
若流镝马昭示旅程前段不如预期,风伯雨师则是旅程后段的守护神。
镰仓直至箱根,素称湘南胜地。唯独临近富士,势必云行雨施。游箱根、河口湖,除富士山顶常隐云后,其他一如行前功课。现代信息发达,稍事搜索,基本必去景点乃至可见景色无一不在目前,只有天公心意无可臆度。云雾缭绕,多见湖光,少见山色。总之,由抵京开始至河口湖首日,自觉不如人意。且因地处旅游旺地,饮食种种亦无法与九州岛、四国等质朴却怡人的菜肴相比。
是次行程,家母早言为中秋之旅。其实月上中天,本就一无特别,外国月亮亦不会更圆。本来打算中秋前后在湖区以富士为衬,仰观明月,几日下来,也因乌云小雨而早早返宿休养。
原先规划,旅程前段冲着流镝马而至,后段则为逆富士而来。逆富士是指富士山的湖面倒影,与湖上正富士相对,构成镜像对照。旅程已过泰半。行前功课指示,在湖区期间择日凌晨起床,试寻逆富士。连日阴雨不定,离湖归京前夜查核日本气象厅预告,机会仍只一半一半。至此方正式向母亲表达因连日不顺,欲一试寻觅逆富士,一了心愿。

与好些朋友所历大异,家母对整个旅程安排却相当满意,无论行程、饮食,无不合乎所望。也许她非规划之人,而我则对各项细节了如指掌。「岂能尽如人意」,家母觉得不必勉强凌晨起床观景。当日且需返京,需连续驾驶两三小时,实不宜劳累。换言之,其实一路以来都只有我耿耿于怀,无法放开心胸迎接旅途一切。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是行人,则是暂居暂别,且行且止,自不必对路上任何物事挂怀。匆匆一别,万事皆了,雁飞船过,不留痕迹。祭典神事与预期有差、饮食不过尔尔、富士山羞躲云后,成败得失,其实无妨心怀感恩去迎送外物,因为「外物不可必」。
幸而,所住地方推窗见山,而房间正对富士全景,故决定凌晨先稍事观察再下最终决定。凌晨四时,我按计划准时起床,一开窗帘,轻云朗月。因中秋刚过,明月如明灯高悬,映照着犹抱琵琶的富士。气象厅所言非虚,云层不疏不密,仍不知能否看山。事已至此,仍携家母驶向湖边,寻觅逆富士。
靠近河口湖边,晨光初露,便看到预期之中,却远比预想谐协的景色。富士山拔地而起,旁无副山故一枝独秀。昔读「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于此体味。晨辉渐现,朝阳熹光自富士山顶渐次下沉,由顶上平峰开始,一点一点熏得山色微泛赤红。后来方知,约莫晚夏至初秋之间,富士无雪而沐晨光之中者称为「赤富士」,亦见名闻天下的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最闻世者即神奈川冲浪里)。湖上浅浅微纹,逆富士一如预期与富士山呈一正一逆镜像对映。附近几无一人,又无车辚鸟啭,万籁俱寂,眼前只余正逆富士。我深刻觉得,若任何人观此镜像之景而不生平和、谐协、安宁之心,那他定必是无心之人,又或心胸徒盈恶念。

我俩在湖边倚栏细看,临湖望山尚不足一刻钟,清风微扬,虽是极致轻柔,几至无法感知,十数秒间,湖面竟縠纹大作,水镜蒙尘,逆富士转瞬消失。直至我俩离湖,不再复见逆富士。至此,亦印证行前功课所示:追迹逆富士需天意人事相合。先看天公打卦,再需凌晨就位,一旦迟延,地理知识指出阳光照射引来寒暑温差,清风即成,镜面不保。之后,驾车到其他几个追逆富士名所,偶亦一见逆富士,终归不如初临湖畔优胜。然后,在湖边某处,虽无明月来相照,亦将从香港带来的中秋月饼分吃,权当追月过节。至此,旅程前段一切一切经历,已如云雾消散。接过半个月饼,富士山下,细味一路走来的成败得失。
至此,本次东洋之旅定调:大成若缺。最圆满者其实必带残缺。也许这亦是人间世任何亲密关系的写照。苟非有缺,无以大成;苟非大成,难容其缺。成与缺,两两对照,那令人愉悦的点点滴滴方显其贵。试想,若无对照,人何能真正看到及体味物事的可贵及价值,进而珍惜所有?因其短暂,方知留恋;因其败亡,方知尽美;因其有缺,方知圆满。「惟静默,生言语;惟黑暗,成光明;惟死亡,得再生。」一切都是生命当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是陪衬,而是阴阳太极的黑白两面。生命一切残缺便是完美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此才明白:二○二二年三月号那篇〈裂纹〉,南宋官窑青瓷尊上的不是裂纹,而是胎痕,是与其成器之美同生共死的一部分,是它一切美学根基。裂纹异于裂痕,前者成其大美,后者破坏形体,两者断然不同。二○二二年五月号那篇〈接纳〉,台东三仙台带着怒涛,挟着吹渡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天风,力量深遂,内蕴宏大,涛声洪洪,鼓动着灯塔顶峰的壮丽巍峩。富士河口湖则是无风成之,微风即毁,力量全在那平和之中、宁谧之内,深蕴富士山和谐之美。三仙台天风海涛之伟壮鸿烈,与镜像富士之和谐悦色对照,阴阳太极,生生不息。
以上两文,与本文恰恰形成圆环两端对比。那对比如此清晰,亦恰是至理:若无裂纹,成器不成其美;若非败绩,成事不显其善;若缺所憾,成务不彰其贵。两两对照,方是阴阳太极。有正即有逆,有成即有毁,如此便是阴阳对转、成败并济的人生。三篇小文,均以家母同游为发端。至此,三部曲收结。
残缺便是完美;残缺才算完美。
( 文 / 陈柏嘉 )
注释
[1] 香港第一家致力非暴力沟通NPO 的疗伤与修复故事—JUST FEEL感讲篇:【感讲同理心机构
文化计划】—JUST FEEL 感讲,https://www.justfeel.hk/post/香港第一家致力非暴力沟通npo的疗伤与修复故事-just-feel-感讲篇-【感讲同理心机构文化计划】,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五日读取。
[2] 胡嘉琪: 接纳现实并拥抱力量,Peace Body Mind,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一日,https://peacebodymind.net/2015/06/21/接纳现实并拥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