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筛选
同题异写 ‧ 两种风景 — 得失

「同题异写 ‧ 两种风景」作者团队由五位背景不同的校友组成。专栏每期设一题目,由两位作者各出机杼,自由发挥。五人轮流执笔,每次不同组合,期盼刷出写作的新火花。

本期作者杨思毅(17 / 政治与行政学)

喺香港土生土长嘅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omplex PTSD)幸存者。二○一二年入新亚后,有幸结交到嚟自五湖四海嘅好朋友、职员同老师,令佢即使跌跌碰碰,都有人互相扶持。临毕业前,由于一位好朋友自杀身亡,加上家庭同学校嘅童年创伤,令佢对心理、辅导学同情绪教育渐渐产生兴趣,后来加入Teach For Hong Kong 喺基层小学教咗一年书,望到唔少学生同佢细个好似,因为屋企同学校冇教,所以唔识讲自己感受,影响社交同学习。二○一八年,佢同另外两位中大校友创立非牟利机构JUST FEEL 感讲,希望喺香港学校同家庭推广「善意沟通」同「社交情绪教育」,凡事「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令每个小朋友成长得更幸福。

问我得失有几多 其实得失不必清楚
我但求能够一 一去数清楚。

一提起「得失」,我的脑海浮现出这句歌词,出自陈丽斯的《问我》,这首七十年代的旧歌。如果黄沾还在生,我会问他为甚么想「能够一一去数清楚」。我曾经很渴望数清楚自己的得失。我想其中一大原因是,父母从不赞赏我和姐姐,所以我们从小便拚命寻求外在的认可,追逐名利、奖项。有好一段时间,我会因为很小的「失」而感到非常挫败、失落,又或会因为各种「得」而感到非常自豪,甚至有点自大。久而久之,我感觉很疲倦,渐渐走到另一个极端,遇上「得」时,就会跟自己说:「这不是甚么成就,不值得高兴!」;遇上「失」时,又会跟自己说:「这没有甚么大不了——不应该有这么强的感觉呢。」我压抑了自己的感觉,一直强迫自己走下去,甚么也变得有点麻木……

幸好几年前,我从「善意沟通」老师Jesse和Catherine那里学习到「庆祝与哀悼」这个仪式,让我得以从「麻木」的状态中走出来。这个仪式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与内在真实的情感连结,从而恢复人性(restore humanity)。 [1] 为甚么要「恢复」呢?因为我们容易受主流文化和教育影响,内化了上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经常不自觉地否定、压抑了自己和别人的情感,更忽略了这些情感背后的需要,渐渐失去了人性。

那么「庆祝和哀悼」具体上是甚么意思呢?根据另一位「善意沟通」老师曹文杰 [2](小曹)的整理,「庆祝」是指在特定事情中与得到满足的需要连结,而「哀悼」则是指在特定事情中与得不到满足的需要连结。 [3] 举例而言,行山时我感到很舒畅、自在,满足到运动和自然的需要,我就可以「庆祝」。若果突然间,有一只野狗冲出来吠我,我吓一跳并心跳加速,感到惊吓、害怕,未能满足到安全的需要,我就可以「哀悼」。

然而,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有时会因为害怕自己变得苛索、贪得无厌,而不去觉察和拥抱自己的需要,有时又会觉得只能透过命令/压迫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结果往往只得两个选择:Push(用威迫、利诱、武力取得想要的事物)和Let go(压抑或放弃欲求本身)。后者在不少宗教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幸好,「善意沟通」结合了「庆祝和哀悼」,为我们开启了第三条路——「尽情去要而不执取」(Wanting fully without attachment):接纳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需要,并放下对特定结果/策略的执取,同时不否定欲求本身。 [4] 我有想过在这里分享一个自己「尽情去要而不执取」的例子,但因为我也在学习、尝试实践这概念中,担心自己的理解未够透彻,反而会误导了大家,原本写了一段,后来也决定删除。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邀请你一起看这篇原文。 [5]

所以,同样地,若我们有「得」,可以庆祝;有「失」,就可以哀悼。就如《问我》歌词中:

无论我有百般对 或者千般错
全心去承受结果
面对世界一切 那怕会如何
全心保存真的我

那么,我们透过如实地觉察、接纳自己每时每刻的感受和需要,并与他们连结,长远可以恢复我们的人性,从而有更多内在资源去追寻目标,同时避免让成败得失主导我们的思考和决策。就如《问我》歌词中:

愿我一生去到终结 无论历尽
几许风波
我仍然能够讲一声 我系我

嗯,我也在学习容许自己觉察、接纳和表达自己的一切情感,无论遇上甚么人和事,我都希望能真诚地做自己,「尽情去要而不执取」—— 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

注:由二○二三年一月开始,我和机构另一共同创办人郭梓乐,以及小曹一起在和声书院通识教育课开办「善意沟通」课程。我相信这是大中华区,甚至是亚洲第一个在大学正式开办的完整「善意沟通」课程。欢迎各位对「善意沟通」有兴趣的朋友与我们交流呢!

( 文/杨思毅)

本期作者张莹(17/中医)

在学思楼生活了四年。寸心中医创办人,平生最大愿望是世上再无病人,顺理成章结业大吉。致力于推广正确中医常识,希望人们都能了解自己身心状况更多,也懂得在需要的时候求助。现与丈夫及四只爱猫居于香港,过着忙碌而快活的日子。

本以为经过搬家、诊所搬迁、公司扩张,二○二三年所得的已足够丰富。没想到到了年末,上天还是给了我这一年最后、也最震撼的一课。

十一月底,爱猫查查突然不思饮食。虽然猫在季节转换时食欲减退是常有的事,但在爱吃的查查身上出现这种症状却相当罕见。家中已有一只长期病猫福头,我们深知及早就医对善于隐藏病痛的猫是多么重要,于是不敢怠慢,连忙带查查就诊。初步检查一切无碍,但由于牠已数天不愿主动进食,医生还是建议留院输液补充营养,静待体能回复,顺便安排更深入的检查以确认状况。

查查出院时,能做的检查全都做遍了。所有报告和数据都没有异常,但牠就是病恹恹的。我们买了各式各样罐头、零食,但牠还是碰都不碰,无奈之下只好开始灌食(force feed)。猫天性敏感细腻、崇尚自由,对违背其意愿的事物抗拒万分。开始时我们哄逗着喂,查查尚算能咽几口,后来便看出牠越来越讨厌灌食,眼神和叫声都不对了,怎么都不咽,混着口水通通吐出来。

猫几天不吃便容易肝脏衰竭而亡,我们只好又把牠送回医院。这次医生决定立即为牠插鼻胃管,一天五顿输进营养奶,等牠愿意主动进食时再拆除。我们马上添置所需装备、物资,确保输给查查的营养奶温度、份量都适宜;又制定轮班输液时间表,保证每顿间隔时间合理,也避免输得太急或太多会引起呕吐。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再次接查查出院。这次医生欣喜地说查查一切指标均正常,是只健康的小猫。看着牠憔悴的模样,我只觉得这是某部超现实电影的场景,或像某个荒谬的梦。

我虽然没受过兽医训练,但毕竟也是个医者。不论人和猫在结构上是多么不同,在中医角度,组成一切含灵肉体的不过就是精、气、神。何况我与查查朝夕相对近四年,如果分不出牠的状态是好是坏,真是枉为室友。无论我用甚么角度去看,牠其实就是「大肉已脱」的阶段。理智知道该顺其自然,情感上绝对不愿放手。这种状态下的主人,自然难再知行合一:一边按时间表输液,顿顿坚持输足份量,对牠无力反抗只能不断靠吐口水引吐的行为视而不见;一边用美国兽医的安乐死评估标准为查查计分,不忍见到牠已活得毫无乐趣,却又欠缺勇气承担决定其去留的责任。思绪来回拉扯,究其根本,就是不想失去。

查查在想甚么?我终于忍不住请能感通动物思绪的朋友帮忙。(是事实也好,是主人的安慰剂也罢。我唯一所知的便是我的无知;也因我的本行而深知现代科学的限制。我们只是幸运地生在这个科学出现并盛行不过数百年的时代,能以多一种角度了解世界的奥秘,但不代表只有这一种方法。) 朋友说,查查所愿极其简单:不打针、不插管,只愿妈妈能相信牠已长大,有能力面对生命的自然循环,尊重和陪伴牠,不必再代牠抉择一切。

一旦决定拔管,就是接受牠几天内会离开我的事实,我是真的舍不得。自觉算是颇受眷顾的人,人生中每出现这种煎熬的时刻,很快就会得到上天提示。一天在滑YouTube,忽然出现一段台湾医生讲述陪伴其母执行「断食往生」的片段,最让我深刻的一段话是「人和动物一样,临终前因机能减退,自然会断食断水,并想回到安全的地方,排清体内杂质后,便会自然离去;现代医疗的过度干预,何尝不是剥夺了人自然死亡的权利?」那位医生的母亲,在过世前二十天不再进食、前十天不再进水,临终前对陪伴在侧的家人说「此生过得很满足」,便撒手人寰。

即便心中已暗自决定,但还是拖得一天是一天。一个星期天,出门前为查查输液时,牠看着我喷射式呕吐,步伐蹒跚,连离开呕吐物的力量也没有。看着牠活得毫无尊严的样子,我的泪水不知是不舍还是愧疚,手上却有条不紊地为牠拔管和清洁身体。恢复自由的牠看起来轻松自在,马上回到最喜爱的角落窝着睡。当天晚上,我直觉有事要发生而迟迟不睡,果然凌晨牠开始低叫,我握着牠不再粉红的肉掌,唱着牠爱听的童谣,感谢牠的到来和陪伴,为牠的成长和勇敢加油喝采,满心祝福送牠离开。泪眼模糊中,我像看到牠发光的灵魂奋力冲出那无力跟上的肉身,往前去那充满爱意的宇宙,继续下一段有趣的旅程。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IMG-20240202-WA0006.jpg

四猫之中,查查是我的心头肉。本以为失去牠,我会如同以往每次切身经历生死离别一样,陷入无法自拔的愤怒悲伤甚至失能状态,没想到牠最后还让我体悟到生命是如此深广:生命之流有张有弛,臣服不代表消极;生命之圆无始无终,死亡不等于失去;生命之爱无穷无尽,思念也不必悲伤。我从未想过,生平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放下我执,而以对方为先、输出无条件的爱的场景,会是在爱猫弥留时的吶喊助威。在此生我们相伴的最后,我终于放开对孻仔放不开的手,给了牠信任与尊重;牠也以干脆利落的帅气离场肯定我的作为。在这个失去中,我竟得到如此之多。

谨以此文献给回归宇宙二十五年的爸爸、九年的外公、八年的祖母和新亚同学,以及两个月的查查。

( 文/张莹)

注釋

[1] Wiens, J., & Cadden, C. (2011). OWS Mourning and Celebration Circle Facilitator Notes. ZENV. https://www.dropbox.com/s/w1egg5cwcwm3ajb/celebrationmourning.pdf

[2] 曹文杰博士现为中大性别研究课程讲师

[3] Kinyon, J., Lasater, I., & Stiles, J. (2015). From Conflict to Connection: Transforming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into Peaceful Resolutions (pp. 240-241). Global Reach Books.

[4] Kashtan, M. (2014). Spinning Threads of Radical Aliveness: Transcending the Legacy of Separation in Our Individual Lives (pp. 167-172). Fearless Heart Publications.

[5] Kashtan, M. (2010). Wanting Fully Without Attachment. The Fearless Heart.
https://thefearlessheart.org/wp-content/uploads/2019/08/Wanting-Fully-without-Attachmen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