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生活》月刊(2021年3月)

随着世代转变愈来愈快,有关传承——或通俗的说「交棒」——的议题,常常为人谈论。今期「同题异写」的主题「接力棒」,便由中文系樊善标教授(87/中国语言及文学)和生物系梁永彦校友(17/生物)以书信形式对谈,且看毕业年份相差三十年的两位新亚人如何讨论这一命题。

新亚精神的传承,对于同学和较年轻的校友而言,也许是个仍需摸索的概念。今期《月刊》蒙创校校长钱穆先生外孙女顾梅女士(梅子)赐稿本刊,当中提到钱先生的著作与形象如何影响了她;先代厚积的精神遗产,一点点地感染后人,正是传承的其中一种面向。

早年新亚校友不少都往外地发展,在海外发扬新亚乃至中大精神。1966年生物系王植颐校友,毕业翌年便赴美深造和定居,并见证德州休斯敦中大校友会的创立,今期《月刊》便刊登了他的文章,分享其多年来维系美国休城校友的经历和体会。另一方面,年青校友也继承前辈学长的精神,于探索世界并无落后,例如今期「游目四海」的作者、正在纽约工作的简懿娟校友(12/社会学),便以「艰险我奋进」的心态,在疫情之下完成深入种族熔炉的小区教育工作。

最后,陈志诚教授(62/中国文学)说今期且不谈农圃杂忆,转而谈谈流落日本的两件「国宝」——王羲之书法作品《丧乱帖》及《孔侍中帖》,盼与各位书法同好分享。陈教授的文章将分上下两期刊载,今期先刊登上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