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篩選
【新亞大家庭:洞見真誠 —— 以善意溝通連結心靈彼岸 專訪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楊思毅校友】

楊思毅校友畢業於政治與行政學系,在二○一八年與兩位中大校友共同成立慈善機構「JUST FEEL感講」,願景為轉化香港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促進學童的身心靈健康。創立「JUST FEEL感講」的緣起與楊校友的成長歷程、大學生涯和教學經驗息息相關。

1. 可以介紹一下你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嗎?

楊校友:「我成長在不和睦的草根家族,父母都不擅於表達愛意,往往釀成爭執甚至暴力。兒時的我創傷重重,有數年更時常想自殺,直至遇上貴人重新教養(re-parent)才能重生。中三時,我在青年協會參加活動,滿足了基本的安全感和尊嚴,能夠自由地學習喜歡的事物,青協亦漸次成為我真正感到安全,能夠安全地察覺和表達自己的『家』。我漸漸懂得察覺並接納自己的情緒變化,慢慢建立自信,並順利考入中大。但我所經歷的童年創傷至今仍對我有重大影響,最近更確認患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需要多重治療,可見家長和老師對小孩的身心社靈健康的影響是一生的。」

楊校友(後排右二)於二○○九年就讀初中時,透過筲箕灣青協參加不同活動,例如游繩下降,在職員的教養下重生,漸漸找回生存的動力和自信

2. 能否分享一下你在書院和大學的深刻經歷?

楊校友:「當然可以。我在就讀新亞書院數年間有很多刻骨銘心的經歷,要數最難忘的一段,莫過於與已故新亞校友張肇庭的感情。我曾擔任新亞學生會主席,其中一位莊員張肇庭在畢業後半年自殺身亡,他離世前幾個月有一晚曾在中大泳池旁邊和我傾訴他的家庭衝突、求職困難,可惜我當時並不懂得傾聽和陪伴,只是沿用我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不斷提出建議,卻沒有同理他的感受,更遑論察覺到他早已沉默不語,關閉難得打開的心門。這段經歷令我有幾年都感到非常痛苦和愧疚,遂在二○一七年初開始閱讀有關心理學和輔導的書籍,終於認識了『善意溝通』。」

二○一四年八月新亞大O' camp完結時,張肇庭(左)與楊校友相擁而哭

3. 可以談談你在「Teach For Hong Kong良師香港」的教學經歷嗎?

楊校友:「我在二○一七年中大學畢業後,在『Teach For Hong Kong良師香港』擔任項目老師,當上小學三年級副班主任。曾有學生上課時突然大哭,情緒激動,可他不懂得回應我的慰問,不懂得完整地表達情感。有些老師會命令學生:『唔准喊!收聲!』,可孩子只會越哭越誇張。學生離開座位時會被嚴厲呵責,即使勉強坐下來也不明白校規意義,只是為了避免責罵。於是我開始好奇其他學校,乃至整個教育體系如何處理情緒教育,並思考善意溝通可以如何套用於教育領域。為此,我當時聯同另一項目老師共同說服訓輔主任及校長,一行人遠赴台灣請教推廣善意溝通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鄭若瑟,深入研習,希望改善香港青少年的身心靈健康。」

二○一八年三月楊校友(右三)與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張偉菁校長(右五)、李國釗訓輔主任(左四)及有志學習善意溝通的同伴,到台灣拜訪鄭若瑟精神科醫師(右四)

4. 能否介紹一下「JUST FEEL感講」的創辦理念?

楊校友:「在二○一八年,我和另外兩位中大校友郭梓樂和魏敬國共同創辦了『JUST FEEL感講』,提倡『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在小學校園推動社交情緒教育和善意溝通,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善意溝通』又名『非暴力溝通』,由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創立。他認為大多數人的溝通方式不自覺地包含了傷害和暴力,往往以主觀判斷取代客觀描述,例如衝口而出的『你真蠢!』或『你真沒用!』,其實足以傷人。人的每個行為和情緒都是基於自己的需要,假如我們能轉換說話或聆聽的方式,就能在溝通過程中真正回應彼此的需要。」

「JUST FEEL感講」團隊合照

5. 你有甚麼說話想跟社會大眾分享嗎?

楊校友:「長遠而言,我希望社會都能接納我們不同的感受和需要,每人也能夠真誠地笑、真誠地哭、真誠地面對彼此。我也很想藉此機會感激每一位曾與我同行的人,特別是經常包容我有不同創傷反應的幾位前度、另外兩位共同創辦人及各個機構成員,令我有勇氣面對自己內心一直逃避,未有好好治癒的創傷。面對自己,努力接受治療,不再把療癒的責任諉過他人。每個當下的一呼一吸,都是回到自己內心的練習呢,就如一句英文諺語所說『To honor the distance we have travelled to meet ourselves』(欣賞我們真誠面對自己的勇氣)。我正在努力築起橋樑去連結自己的內心島嶼。」

楊校友於二○一九年中在星夢郵輪上與數百名親子分享「善意溝通」

想睇Raymond的足本訪問?可以重溫今年一月號的《新亞生活月刊》(連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