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題異寫 ‧ 兩種風景」作者團隊由七位背景不同的校友組成。專欄每期設一題目,由兩位作者各出機杼,自由發揮。七人輪流執筆,每次不同組合,期盼刷出寫作的新火花。

本期作者 陳柏嘉(07 /中國語言及文學)
中文系畢業,現於自學中心供職。時常弄混主業與副業的先後次序。歡迎造訪個人網站「介立山房」:https://parkerchan.hk/( 好耐都唔更新……)
(本篇為「意大利世界遺產遊迹」第五篇,亦是終末一篇。此前篇章見本刊同專欄二○二三年九月號和十二月號及二○二四年三月號和六月號。)
若乘坐火車到訪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出生地亞西西(Assisi),車站坐落在山腳,山頂便是聖方濟各葬地、該世界遺產主址聖殿所在。現任天主教教宗名號「方濟各」,即為紀念聖方濟各而來,是首位採此名號的教宗,是以尚未冠以「一世」後綴。
山腳車站步程可及,有名所稱為「天使之后聖殿」。我將此教堂作亞西西之旅首站,純因就腳考量。皆因亞西西遺產所錄眾地,主殿在山頂,頂區尚有星散遊覽點,山腳就只這堂獲列遺產名錄。一般而言,文化遺產大抵有個核心主址,我會先訪遺產該地再踏他處。一來夜長夢多,世事難料,先訪避免失算。二來時間上會較易安排,若主址精彩,大可盡興而歸,稍棄附庸。這次因步程不遠,又自忖不諳天主教聖人,而聖方濟各名滿天主教界,故打算藉山腳訪問先熱熱身,之後才登山面聖。
天使之后聖殿藏一袖珍教堂「寶尊堂」,位處聖殿殿心,原來是方濟各會起源地,是該會最具歷史意義之地。意大利是天主教大國,亞西西屬旅途中段,此前已去過很多華美殿堂,或宏偉或精緻,或崇高或莊嚴,可謂各具特色。若不理歷史背景,就外觀陳設言,天使之后聖殿及寶尊堂可謂平凡不過,無甚足觀。
寶尊堂細小,沒設坐位。雖非最忙時節,遊人及朝聖者往來不絕。慢慢閱讀殿內介紹及各種資料,逐漸認識這位與動物及大自然關係極佳的聖人。聖方濟各的藝術標誌樸素易認:其刻苦守貧,是以只穿啡色長袍、一條腰帶;其親近神所造萬物乃至向其傳教,是以為動物所繞。諸種動物當中,又以飛鳥尤其白鴿特別親近。至此,我才明白多年在各種天主教堂藝術陳設所見那「啡袍聖人」是誰。在不同藝術作品中,耶穌當然簡單易認,諸聖人、教士等等分別則較細微,往往看畫作簡介才知曉誰是誰。唯獨這位啡袍聖人往往形象突出——因他看上去總比所有人更「爛身爛勢」。
惡補一番歷史後,在聖殿閒晃。然後,某處轉角,這位啡袍尊者以雕像之姿,手捧兩隻純白活鴿與我相遇。雖已是二○一八年暑假光景,初見那刻所感受到的訝異,在執筆之時仍縈繞心頭。那一對白鴿,毛色亮麗、肥壯健康,雙眼如黑曜石閃閃生輝,與啡袍瘦弱的孤單聖人恰成對照。那是室內空間,雖有小窗,聖人手上顯然是個鳥巢,一對白鴿應是長久安居,不似偶然飛來。再者,細意觀察,對鴿亦應屬人工飼養。但突如其來看見聖人雕像手中的一對活鴿,且不帶腳鐐,結合聖方濟各生平故事,還是令人驚詫再三。[1]
這次意大利畢業之旅,沒想到因此定調:復和。這位仁愛萬物的聖方濟各,雕像介紹牌形容他「reconcile to himself」(與自己復和),然後推而廣之,仁及萬物。這位聖人先與自己復和,而後與他人、與天地、與萬物、與上帝復和。因此和平也是他的核心思想。不止世界和平這種空中樓閣,而是由自身開始,由身邊小草開始,一步步創造和平。
《孟子》:「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我已無法找到誰比聖方濟各更符合亞聖此言的定義。聖方濟各亦可與西班牙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í)相比,他們同樣以自己的方式歌頌上帝,同樣擁抱自然。在他們身上,我看見儒家思想的恩及天下,也看見道家思想的萬物齊一。
世上沒有單方復和。復和,即本已分裂而達致和解,必須是雙向、連結、互動的。單向可以是寬免、饒恕、赦宥,但和解必須雙方合作。可是,既然第一步要做的是與自己復和,又該如何做到?我與誰對話?至此,我才終於發現,一年留學在外,終於成就其意義:原來一年在外是一道階梯,不止指引學術之路,也帶領精神生活,助我更上層樓,窮千里目,與過去的自己裸裎相對。若無在外一年經歷,一個月的意大利之旅,不可能帶給我如此鉅大的影響與反省。當然,也因意大利之旅前,先與母親來了一次英國旅程。那是復和之旅的開端。那次旅程,總承我在英一年經歷,也讓我從另一角度觀察自己如何與家人相處。這是聖方濟各的教導:人必須先與自己復和,然後才能與他人、與世界、與上帝復和。
感謝亞西西,感謝仁者聖方濟,感謝與佛羅倫斯有關的出色畫家。亞西西的仁者聖方濟當然沒有到過中國,但他卻能代表古人所說的仁者: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仁者對天地萬物有情。而達文西、拉斐爾、名畫《誹謗》的作者則以他們瑰麗堂皇的作品呈現於我:萬物同樣美妙、萬象皆有美善,只要我常在美善裏面,美善也就常在我裏面,如此,你看過的一切文化瑰寶、自然結晶,這些真善美當中的重要一員,便會與你的血脈同在,永不分離,伴你走遍天涯、攀盡高山、踏過幽谷,直到你遇上另外同等美善的文化寶藏,再次勾起記憶,且豐富這心靈內涵。
這裏,不妨稍揭另外兩篇不屬於「意大利世界遺產遊迹」,但同屬「同題異寫」專欄文章的秘密。本刊二○二二年三月號〈裂紋〉與五月號〈接納〉兩篇,便是更早的一次復和之旅。歐洲有為數不少的朝聖(pilgrimage)路線,朝聖者望能藉此洗滌心靈。這次意大利畢業旅行,不慎成了朝聖之旅。由二○二二年三月號〈裂紋〉到二○二四年九月號〈復和〉,從外到內,從他人到自身,復和之旅一步步返歸內心。
讓我重引二○二三年九月號〈心渡遊記〉作結:「這趟旅程,從規劃開始便注定了是心渡遊。首先是心渡之旅。每次獨遊總有最多時間遐思冥想,那是與自己復和的第一階段。」二○二三年九月號,「意大利世界遺產遊迹」首篇刊出,始揭〈心渡遊記〉;二○二四年九月號,與自己〈復和〉。
是為末篇。
二○一八盛夏,自英倫啓程旅迹意國
二○二四盛夏再臨,草成於介立山房
( 文 / 陳柏嘉 )

本期作者 龔文俊(17 /新聞與傳播)
曾擔任商業記者,現專注公共事務。大學有幸住宿五年,愛在晚上穿拖鞋逛校園,儼如在家; 愛分享見聞, 還請多多包涵囈語!
身邊的同事非常有愛,常常嚷着要找機會到孟加拉,探望被調派到當地工作的同事。可是行程規劃實在困難重重,最少大家都要協調好假期,很難想像辦公室裏有三分之一的同事離開了崗位。到最後,我成功和一位同事在七月中起行。
香港直航飛往孟加拉首都達卡的航班選擇有限,經過四個小時飛行後,到達當地已差不多是凌晨一點。達卡機場降落的航道貼近民居,在降落過程中望出窗外,彷佛可以伸手碰到民房,或者窺探到各家各戶在幹甚麼,恍惚有種回到舊啟德機場的感覺。有時候想不明白,為甚麼達卡機場沒有宵禁?畢竟機場凌晨還有不少航班起降,難不成住在跑道附近的人都能容忍飛機引擎的噪音?
即使是凌晨,行李認領處仍然是人山人海,不少看上去是當地人的旅客,左手一個行李箱、右手一個大包。現場貼着不同告示,印象中有的提醒旅客如果攜帶電視、冷氣機等電器就需要報稅,如果只是飯煲、攪拌器等就不用。一開始還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怎會有人抬冷氣機回家。後來才想到,達卡機場或許就是以前的羅湖橋,在外打工的孟加拉人,拿着一包二包回到自己老家,衣錦還鄉,也明白為何飛機上有些西裝革履的孟加拉乘客了。
走在達卡的街頭,不難發現到處都是百廢待興的痕迹——街道上到處都是電線桿,行人路上不是垃圾就是破爛的階磚,馬路上不時有人力車、摩托車與私家車爭路,有次更加看到有人在街上小便。
起初難免會覺得孟加拉是個混亂和窮困的地方,貫穿市中心的地鐵在前年年底才開通,國家在後年才能擺脫「低度開發國家」的標籤,升級為「開發中國家」。但是,換一個角度想,正正是所有規章制度都在發展階段,才有更多潛能。而且有負責兒童服務的朋友提到,或許因為孟加拉人口主流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即使有孩子生來殘障,很多時候街坊鄰里都會幫忙照顧,出現棄嬰的機會比鄰國要低。
説到亂,就不得不提當時爆發的學生示威。出發時適值七月中,孟加拉的學生示威活動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旅程中倒是沒有太多憂慮,而且出入的街道尚算平靜。後來才發現自己還是有點輕率,因為在回港後的週末,孟加拉政府就在達卡和其他大城市實施宵禁,期間平民只能在中午至下午二時上街,違反禁令者格殺勿論(shoot on sight)。有一位朋友原本打算在七月底到孟加拉公幹,最後也因為局勢取消了行程。
示威的緣由,皆因當地法院在六月裁定,公務員招聘可以實施配額制度。長話短說,自從孟加拉於一九七一年立國後,高達三成的公職人員空缺,保留給有份參與獨立戰爭的建國戰士,近年配額更擴大至戰士的子女和孫輩,只有僅兩成的職位是唯才是用。雖然配額制度也有保障女性和少數族裔等面向,但長遠下來,不少人都認為配額制度窒礙了國家和青年的發展。
回到香港後,我慣性地以為學生示威都會以悲劇收場,結果卻峰迴路轉,有傳執政長達十五年的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在示威者衝入首相府前,搭乘軍用直升機前往印度,流亡海外。軍人掌權後不久,陸軍參謀長便承諾會調查示威者死傷及罪責,更親自到機場迎接備受尊敬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回國,領導臨時政府。
誠然,我只是到過孟加拉兩次,只能以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粗淺地理解當地的事情。即使逝去的生命不可挽回,而且局勢在未來有機會轉差,但事情於此刻終於有復和的迹象,也實在是叫人鼓舞。畢竟復和在今天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英國有反移民示威,烏克蘭人要抵抗入侵,全球還有許多人流離失所。到底甚麼時候才能實現全面復和呢?
或許,總歸沒有復和的一天。或許,正是星空裏萬物在轉,才能映襯出天人合一美麗日落的永恆不變——噢,不過現在回校,總要顧一顧口袋裏,有否圖書證或校友信用卡,好省下登記的功夫。
( 文 / 龔文俊 )

️注釋
[1] 直到後來,我多番嘗試,才在網絡找到可能答案:要麼雕像手中裝有發熱裝置,要麼殿方將鳥巢及食物安放手中,吸引其築巢逗留。